在南京重要濕地活動的鳥類多達154種,且珍稀瀕危類集群頻現。
近日,受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委托,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茂松副教授帶隊進行的為期一年的濕地鳥類調查報告公布,其詳細記錄了南京主要濕地鳥類的分布狀況,給出了這一詳實的基礎數據。
這些鳥類中,僅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就有11種,其中,瀕危等級2種,易危、近危共9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共計21種。
過去一年里,調查團隊走過南京長江岸線,穿越河流、湖泊、沼澤,用腳步丈量濕地的同時,也用鏡頭記錄下了一幕幕鳥兒們機警靈動的身姿。
“這是南京市首次針對重要濕地鳥類進行的一項系統性調查。”劉茂松表示,調查中他們驚喜地發現,像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白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過去僅是南京蜻蜓點水般的“過客”,現在在退漁還濕的龍袍興隆洲、江寧新濟洲等多處濕地集群頻現,實屬難得。
濕地保護,南京成效可見。
鳥兒在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內自由飛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鳥類分布特征盡數收錄進這一調查報告。由于記錄詳實,調查報告被評審專家稱為“一份完整的南京濕地鳥類監測報告”,并建議“持續監測,確保數據的連貫性”。
重點保護鳥類分布圖。
※基于鳥類時空分布和濕地類型,調查組在南京選取了9處重點調查區域,包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固城湖省級濕地公園、六合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等。
※調查范圍涵蓋鳥類資源相對豐富的各級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區,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澤等自然濕地和水庫、養殖場等人工濕地。
※根據區域特點,調查采取“樣線法”和“樣點法”,分四個季節展開,每次持續10天左右,采用“定時定點”,即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方法踩點抓拍,共計觀測鳥數25666只。
▲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內設置的監測點
▼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內設置的鳥類監測點
這里面,白頭鶴、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鴻雁、小天鵝、小鴉鵑、水雉、白琵鷺、鶚、黑翅鳶、雀鷹、大鵟、黑鳶、黑翅鳶、震旦鴉雀、藍喉歌鴝等18種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在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內監測到的雉雞
在固城湖省級濕地公園抓拍到的國家II級保護鳥類——紅隼
滁河地區的國家II級保護鳥類—— 黑鳶
在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內抓拍到的水雉
“鳥的種類還會在接下來的持續調查中不斷增補。”劉茂松表示,調查成果可明確南京濕地有哪些鳥類,用于分析瀕危鳥類都生活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生態需求、需要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連續調查更可以揭示濕地鳥類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及保護成效,很有意義,也很必要。”
南京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的重要節點,是水鳥的重要越冬地。秋冬季節主要以水鳥為主,如普通鸕鶿、綠頭鴨、斑嘴鴨、花臉鴨、紅頭潛鴨、小天鵝等。
池杉湖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鷺前來過冬。
早前,據中國觀鳥記錄中心觀察,南京已成為眾多珍稀瀕危鳥類的重要越冬和繁殖地。調查組在調查中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冬季是南京部分重要濕地迎來眾多珍稀瀕危鳥類的高峰期。”劉茂松表示,石臼湖每年冬季均會迎來大批的小天鵝、白琵鷺、灰雁、豆雁、鴻雁等珍稀瀕危水禽;龍袍則在2020年12月份觀測到白頭鶴、東方白鸛、白琵鷺、黑臉琵鷺等珍稀水禽在此越冬。
▲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內的東方白鸛與白琵鷺
▼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內監測到的夜鷺
難能可貴的是,此次調查中,團隊成員在多處濕地共計發現十幾只東方白鸛、五十幾只白琵鷺,主要在龍袍、新濟洲、石臼湖等開展退漁還濕的區域集群出現,“這些保護等級非常高的物種數量增加得非常明顯。”劉茂松說。
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內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
夏日,青頭潛鴨在六合池杉湖濕地內嬉戲。
此外,通過調查比較,南京地區鳥類種數高于附近的滁州地區、鎮江、揚州、泰州等區域。
三橋濕地公園綠草如茵、郁郁蔥蔥。
跨江而居,秦淮河穿城而行,還有廣闊的石臼湖、固城湖等作為點綴……南京境內,河流密布,水系發達,共有大小河道120條,濕地面積972平方公里。濕地資源及類型豐富,既有湖泊、河流等自然濕地,又有大量的庫塘、水產養殖場等人工濕地。保護和科學管理濕地資源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為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十三五”期間,我市在長江流域、太湖流域大力實施濕地修復工程,共計修復濕地1.72萬畝,其中包括長江濕地7600畝;同時建設了9處濕地公園和17處濕地保護小區,自然濕地保護率達 68.6%,已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恢復后的濕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增加,綜合效益顯著。
在新濟洲、八卦洲、龍袍、綠水灣等長江沿線的濕地公園,相繼開展了退漁還濕、動植物棲息地修復、江灘濕地植物恢復等工程,使得長江濕地近年來多次觀測到白琵鷺、黑臉琵鷺、東方白鸛、震旦鴉雀、白頭鶴和紅頭潛鴨等珍稀瀕危鳥類。
▲在龍袍監測到的國際近危等級、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震旦鴉雀
▼在龍袍監測到的國際瀕危等級、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
在石臼湖省級濕地公園集群嬉戲的小天鵝。
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進行中。
為進一步提升全市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市綠化園林局于2019年編制《南京市濕地生態監測體系建設方案》(2019-2024),組建由省市兩級濕地生態監測中心、三級監測站,集生物多樣性、水文、水質、氣象、空氣質量、土壤、噪聲、沉積物等監測指標的若干監測點組成的濕地生態監測體系架構。南京濕地由搶救性保護轉向全面保護新階段。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初步建成以濕地公園為主、重要濕地和其他濕地保護形式為輔的濕地監測系統。
江北新區綠水灣濕地公園。
市綠化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濕地是我市重要的生態資源,對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區域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市民提供了公共休閑、游憩及接近自然的空間。今年第25個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濕地與水”,也旨在強調濕地對維持全球淡水儲量和水質的重要貢獻,突出水和濕地之間“同生命、互相依”的關系。我市將繼續做好濕地保護與修復,促進濕地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