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標。我蘇網聯合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最美人物》欄目組,推出“江蘇最美人物”系列專稿。奉獻基層的共產黨員、創新創業的時代先鋒、扎根一線的能工巧匠、平凡崗位上的奮斗者……我們將持續講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記錄江蘇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和動人事跡,呈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以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中不斷涌現的江蘇力量、江蘇作為。
在江蘇省濱??h離岸22公里的近海海域,矗立著一座相當于8層居民樓高的“鋼鐵金黃巨屋”——濱海北H2#400MW海上風電場升壓站。
它將源源不斷的風能轉化為電能輸送到千家萬戶。如果把海纜比作海上風電場的血管,那么海上升壓站則可以被稱為整個風電場的“心臟”。按照一戶居民家庭每天耗電10度計算,那么這個風電場一天的產能就可滿足30多萬戶家庭的用電需要。研發這個“大國重器”的核心人物,就是南通泰勝藍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朱軍。
跨界:
從零起步 文科生逆襲為造船巨匠
1979年,朱軍出身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好好讀書,走出農村是他兒時的夢想。2000年7月,朱軍畢業于暨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后陰差陽錯地走上了造船工人的崗位,進入了上海求新造船廠。“我記得剛上班的第一天,碼頭上??恐粭l巨大的輪船,那種震撼、激動的心情,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我就暗下決心,我這輩子就是一個造船人了。”朱軍說。
《銅工八級》這本書朱軍一直珍藏到現在,已經快二十年了。他發現師傅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理論依據。有了這本書,就好比有個老師,所有造船的技術性問題,在這本書里能找到凝練的答案。
在一次次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螺旋式學習過程中,文科畢業的朱軍摸索出整套造船技術,公司鑒于他的能力,提拔他當上了工程師。脫下灰色勞工服,穿上嶄新的白色工程師制服,那一刻,朱軍記憶猶新:“學習可以改變命運。”
2006年,江南造船廠兼并求新造船廠,此時,朱軍在造船行業已經摸爬滾打6年。當年江南造船廠下屬勞務公司經營部接到一艘土耳其訂單——692箱集裝箱船,朱軍毛遂自薦,擔綱項目總工。
“我一個人一塊一塊設計船體,我當設計師也當造船匠,和工人一起爬進船艙,按照圖紙做。一年半,建成了這艘船,當焊接完最后一塊鋼板的時候,當地工人都驚呆了。”朱軍說,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一個人就和工人完成了訂單。
跨越:
攻克難題 126天交付“大國重器”
2015年朱軍進入南通泰勝藍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16年8月,泰勝藍島承接了國電投濱海北區H2區塊400MW海上升壓站項目,之前南通、啟東的海工企業都沒有接手過這樣的項目。對泰勝藍島公司而言也是首臺套,而國電投江蘇公司要求必須在5個月內完成設計和施工交付。
破行業沉疴,開風氣之先,朱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需要面對著技術資料欠缺、時間周期緊等問題。朱軍帶領技術團隊,不懼困難,仔細鉆研技術資料,連續半個月吃住在辦公室,第一時間設計出施工方案。最終該項目從設計到成功交付僅用了126天。
同濟大學教授、“成果轉化大使”張倫偉說:“朱軍是一個很有前瞻性,也很有責任心的人。他在400MW海上升壓站項目中讓我看到了科研人非凡的勇氣和意志力。”海上升壓站的高標準交付讓朱軍在海工領域一戰成名。隨后而來的科研項目,海工訂單產品訂單紛至沓來。
堅持:
一夜白頭 在困境中砥礪愛國情懷
2018年8月13日,這是朱軍最難忘的一天,一直自信滿滿的他,竟一夜間熬白了頭。朱軍帶領的雙創團隊研究的課題“復雜海況下大型海工承載基礎裝備建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歷時一年半,帶領雙創團隊研究的課題沒能成功立項,面對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朱軍的情緒跌入冰點,見人不語、閉門不出。朱軍的妻子勸他放棄這份工作,去國外生活。
是去是留,是退是進,關鍵時刻,泰勝藍島副總蘇小芳跟他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我不希望他離開我一手創建的創新團隊,所以我提出介紹他入黨,我說我們的黨就是一個創業史,我們黨從來不把個人事放在心上,放下包袱,你就不會那么痛苦。我們黨也不服輸,一次失敗可以重來,只要堅持就會勝利。”
朱軍留了下來,并在蘇小芳的介紹下入了黨。2019年,朱軍再次帶隊出征,一年后,朱軍團隊研究的課題“復雜海況下大型海工承載基礎裝備建造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終于成功立項,他的學術能力,科研項目以及團隊得到了行業內高度認可,該課題獲2019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10年時間,朱軍從一張白紙的文科生闖進造船業,歷練成有名的造船匠;再一個10年,朱軍跳出造船舒適區轉戰清潔能源,攜手高校從高端突破向創造跨越。他主持了多項江蘇省和高校聯合攻關課題,開發出了3個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2個江蘇省“兩新產品”,高新銷售17.85億元。
傳承:
以老帶新 “傳幫帶”輸送新鮮血液
從拿起小鐵錘在甲板上叮叮當當的第一天,朱軍一直延續著自己的造船夢。20年,朱軍不懈努力,從一個小鐵匠變成了行業領軍人物。
技術需要迭代,人才也需要更新。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年實踐研發經驗的工程師,朱軍主動承擔“傳、幫、帶”重任,他把自己的技術和經驗無私傳授給青年技術人員。他義務開辦培訓班,把新技術、新工藝及時傳授給青年技術人員,他還自發組織科技創新小組,帶領青年人員立課題,搞創新,針對公司生產流程和工藝,進行技術改進,既解決了公司的生產技術難題,又提升了青年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為我國海工裝備領域輸送了一大批新鮮血液。“我希望大國重器的未來研發中,更難的技術挑戰都是他們一點一點攻克的。”朱軍說。
“世界正在狠狠獎勵那些努力拼搏的人。”朱軍在科研道路上展現出來的不怕困難、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邊的年輕人。他用拼搏創造了中國速度,也用青春和汗水,無怨無悔地書寫著自己的船海人生。近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朱軍同志江蘇“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ㄎ姨K網編輯/程夢青 素材來源/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最美人物》欄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