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件傳統的勞動工具——石硪。
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天工慧光,中華勛業”展廳中有這樣一件形狀奇特的文物。它上圓下平,下部還有一圈孔洞。這件文物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它與大運河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石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藏)
這件文物叫做石硪(wò)。顧名思義它是由石頭做成的。石硪的形狀像一個圓盤,在下部的邊緣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小孔。這些小孔是用來穿繩子的。
那它是如何使用的呢?
人們在石硪的各個小孔上穿上繩子,多人手拿繩子,其中一個人負責領口號和掌握方向,眾人齊心協力將石硪拉到半空中,再讓它自由落下,反復多次,將松散的土質打實,稱為打硪。打硪一般由8人、10人或12人組成,最常見的是10人打硪。我國著名的話劇劇作家曹禺先生的作品《日出》中有一句“窗外有節奏地傳來小工們打地基的樁歌,由近漸遠,攙雜著多少人的步伐和石硪落地的沉重的聲音”,描寫的就是工人們用石硪夯地的場景。
(打石硪)
那石硪與大運河之間
又有什么關系呢?
元、明兩代開鑿大運河,雇傭了大量的河工,河工們會使用很多傳統的勞動工具,石硪便是修筑運河堤岸閘堰等工事、整治河道的重要勞動工具之一。工人們常常將石硪、石碾以及石磙配合起來進行使用,用以夯土、平地以及堅固堤岸,作用類似于我們現在使用的夯土機以及軋路機。
一般的石硪重量要在100斤左右,因此打硪夯土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為了鼓舞士氣,也為了能勁兒往一處使,工人們在打硪的時候一定會唱打硪號子。打硪號子沒有樂器伴奏,歌詞每句有五字、七字或十字。根據夏維新的《打硪號子》一文分析,號子一般可分為敘述、抒情以及民間小調三大類,內容多為歌頌英雄、歌唱農事以及鼓舞干勁等。
打硪號子一般由一個人領唱,其他人和唱。號子的節奏感很強,通常與打硪的速度相配合,從而使打硪的十位工人做到步調一致,動作整齊劃一,真可謂“號子一打震四方”。
《打硪歌(一)》樂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打硪的歌聲早已被機器的轟鳴聲所取代。但多地已對打硪號子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東東平硪號子、黃河打硪號子等都被錄入了當地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我們現在很少能夠聽到響亮的號子聲了,但是歌聲中融入的中華兒女團結、向上、勇敢的精神卻被永久地留存了下來。
現在你知道石硪的作用了嗎?快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起感受古人的勤勞與智慧吧!
?。▉碓矗褐袊筮\河博物館)